送交者: 伊犁 于 2010-12-03, 01:51:21:
回答: ZT: 鲁迅与中国现代木刻艺术 由 伊犁 于 2010-12-03, 01:40:52:

《自画像》(左图)、《母亲与两个孩子》(右图) 鲁迅所推崇的珂勒惠支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黄乔生介绍说:“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发表是1931年,鲁迅就是将她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。” 2003年,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过一套赵延年木刻插图版本的鲁迅作品集,这其中的原因,既有黑白相间的版画对于诠释鲁迅作品所具备的独特条件,也因为鲁迅先生本人生前对木刻版画的热爱。正是由于他的这份热爱与推崇,如今,珂勒惠支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版画家。 说到珂勒惠支在中国的影响,就不能不提到鲁迅。她的名字已经和鲁迅,以及鲁迅开创的中国左翼木刻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。不仅对于珂勒惠支本人,甚至可以说,如果没有鲁迅,没有他所推崇的珂勒惠支,中国大众对于版画都不会有像今天这样广泛的社会认知。 1931年2月,左联5烈士柔石、李伟森、胡也频、殷夫、冯铿惨遭国民政府杀害之后,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《牺牲》,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刊物《北斗》上,以此来纪念他们。这也是珂勒惠支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印刷物上。同年8月,鲁迅在上海举办“中国木刻青年讲习会”,在他亲自讲谈的三次中,就有一次是让大家一起观摩珂勒惠支的版画。鲁迅对她的欣赏可以用推崇备至来形容,他曾说:“在女性艺术家之中,震动了艺术界的,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·珂勒惠支之上。” 晚年,鲁迅先生更是曾多次在文章及日记、书信中谈论到珂勒惠支的作品,甚至还在1936年临终前“手自经营”,编选出版了《凯绥·珂勒惠支版画选集》。遗憾的是,先生并没有看到这本自己筹资印刷的画册最终出版,直到他去世之后一年,许广平才最终编定,由三闲书屋出版了这本画册。 这本画册共收录了珂勒惠支的21幅作品,鲁迅对每幅作品都做出了详细、精准、独到的解说。 黄乔生馆长说:“鲁迅购买的珂勒惠支版画共有16帧。其中大部分是画家签名的原版。”2009年9月,德国凯绥·珂勒惠支美术馆馆长古德·弗里茨克和艺美基金会来到鲁迅博物馆,看过鲁迅的藏品之后,古德馆长兴奋地说,印制这些版画的德累斯顿的埃米尔·里克特,正是珂勒惠支信任并长期合作的印刷商。同时,古德馆长还告诉记者:“其实在《凯绥·珂勒惠支版画选集》出版前,鲁迅曾去信邀请珂勒惠支为作品集撰写前言,但当时由于处于纳粹的高压统治之下,她很害怕,就婉拒了鲁迅的请求。”
李桦《怒潮-挣扎》
凯绥·珂勒惠支 生平大事记 1867年 7月8日 生于珂尼斯堡(二战后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),原名凯绥·施密特,她在全家7个孩子中排行第五。 1886年~1890年 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学习绘画,师从卡尔·斯托弗·伯尔尼,后又到慕尼黑女子艺术学院学习,师从路德维希·赫特里希。之后,她在珂尼斯堡学习了铜版画的基础知识。 1892~1897年 其第一个儿子汉斯出生。观看了盖哈特·霍普特曼的话剧《织工》的一场早期演出,深受启发,于1897年完成了第一组版画作品《织工反抗》。 1901~1908年 开始创作《农民战争》铜版画组画,并首次前往巴黎进修。在巴黎居住期间,她在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技艺,并拜访了奥古斯特·罗丹。 1919~1920年 52岁的珂勒惠支成为普鲁士艺术学院的第一位女性院士。被授予教授头衔,但不承担任何教学职责。受恩斯特·巴拉赫的木版画启发,珂勒惠支开始努力研习木版画技艺。 1925年 珂勒惠支在柏林认识了美国作家、社会主义者艾格尼丝·史沫特莱,史沫特莱后来迁至上海居住,成为她与鲁迅相接触的中间人。 1927年 应苏联政府和苏联艺术家联盟的邀请访问莫斯科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鼓舞了她 ,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《游行示威》《团结就是力量》《母与子》等。 1933年 阿道夫·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,作为一个勇敢的反纳粹女战士,66岁高龄的珂勒惠支被迫离开艺术学院,并被撤销了“大师画室”版画部主任的职位。虽然受到迫害,她仍坚持作画,代表作《死亡》和《哀悼基督》便用粗犷的线条,强烈的黑白对比,描绘了生与死的激烈搏斗,宣泄了其愤懑的情绪。 1941年 “全面开战”时,其采用歌德的主题创作了自己的最后一幅石版画作品《不应碾磨播种的种子》。 1943年 由于空袭,珂勒惠支离开了工作和居住52余年的城市柏林,在诺德豪森找到住处。她柏林的公寓连同她的许多作品和文件,在一次空袭中毁于一旦。 1944年 在萨克森州恩斯特·海因里希亲王的邀请下,珂勒惠支定居在德累斯顿附近的莫里茨堡。 1945年 在战争即将结束时,珂勒惠支去世,享年78岁。她开始被安葬在莫里茨堡,后来被转葬于柏林利希滕贝格的弗里德里希斯菲尔德中央公墓。